| 索 引 号: | 6107000010/2025-001052 | 发布时间: | 2025年08月22日 17:14 |
| 来 源: | 市民政局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 内容概述: | |||
类 别:A类
签发人:苏智刚
汉民函〔2025〕91号
郝浩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建议》(第30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养老工作的关心支持。收到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认真调研,您提出的制定专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空间等建议十分重要,符合我市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实际。
目前,汉中老龄化程度全省最高,近年来,我市针对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的严峻形势,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高点站位谋划。精心编制“十四五”养老服务业专项规划,聚力打造“医养在汉中”城市名片,市政府、市政协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专班专人抓落实。通过抓公办养老示范,推动民办养老发展,助居家养老规范,帮互助养老搭台,着力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先后印发《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补助办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运营奖补暂行办法》等文件,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完善了扶持政策。三是健全服务设施。培育发展民办养老机构32个,建成日间照料中心263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103个。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成功引进了上海福寿康等一批知名康养企业落户汉中,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呈现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四是完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争取民政部项目资金3298万元,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实施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000张,上门服务6000人,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对其经常活动的居家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和信息化改造,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等关爱上门服务。家庭养老床位让困难失能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专业照料服务,实现养老服务“零距离”,大幅提升了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根据全省统一安排,从2023年开始我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4310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低保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5年计划完成1400户改造。城镇家庭改造每户补贴4000元、农村家庭改造每户补贴2000元。六是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加快建设医养结合、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养机构,完善“养老+小医疗”“医疗+养老”等医养结合模式,多种途径拓展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功能和医疗机构养老服务功能,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无缝对接。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行以家庭医生团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七是狠抓示范引领。培育省级旅居养老基地6个,着力打造“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创建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50个、农村幸福院100个。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强化网络建设。助力“医养在汉中”战略,推动建设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县(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稳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分类提供适宜服务。着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互联网+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城乡全覆盖的具有汉中特色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民政与财政、住建、残联等部门沟通协作,将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等工作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强化政策扶持,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设施设备、质量评估等实施细则,出台面向全体老年人的适老化支持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在各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政府各方力量,引导社会组织、金融机构、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共同参与,推动建立供需平衡、多元投入的市场化机制。三是强化部门衔接。积极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衔接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积极满足老年人空间需求,加强集中活动空间场所无障碍设计服务,社区健身设施适老化改造,在设计上更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加快公共空间适老化升级,绿化区域设置老年人休憩场所,配置适老型座椅,完善公共空间标识标牌系统,方便老年人辨识。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与市卫生健康委衔接将居家适老化改造作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和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市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局衔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加强市政道路、公交站台、车辆装备等适老化标准衔接;与市智慧城市管理局、市工信局衔接加快数字技术适老化,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与市医保局衔接探索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保障;不断提高老年人居住活动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让养老变“享老”。四是弥合数字鸿沟。老年人是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加速适应融入数字化时代。坚持公共服务智能化与人工服务同行,不论是日常出行、医疗保健、观光旅游,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情况,仍然保留适量人工服务通道,为使用智能手机不便的老人提供相应服务。开发智能产品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具备基本扫码支付、APP安装使用功能,操作简单,能帮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与智慧生活中获得实际便利。加大适老化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全社会要共同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老年大学及公益组织为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提供操作指导与实际帮助,引导社区基层党员、志愿者与孤寡老人结成数字帮扶小分队,鼓励老年人用智能机学习一键救援、视频通话、扫码支付等基本功能操作,让老年群体更好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建设补助、运营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热、互联网接入等价格优惠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加大对养老事业投入。尤其是逐步增加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将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补助纳入市县财政预算。运营补助主要解决水、电、燃气、互联网及相关设备购置、维护和管理人员工资补助等,只有把成本降下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得了、运营得起、运营得好。六是加强养老服务督导考核。养老服务工作各级重视,社会关注度高,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绕不开的话题,建议将民政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综合考核,其中,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只有这样,各县区和有关部门才能真正从思想认识上重视,从工作行动上重视,从人、财、物保障上重视,才能把这件事关千家万户的普惠性民生工程做深、做细、做实。
恳切希望您继续关注我市的养老服务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汉中市民政局
2025年6月27日
(联系人:田靖,电话:2626373)